摘要:中国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始吸引越来越多世界的目光。作为高端服务业公司代表的毕马威公司,已经开始顺应这一趋势,将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转移至北京,而其全球总部也转移到了亚太重心香港。
中国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始吸引越来越多世界的目光。作为高端服务业公司代表的毕马威公司,已经开始顺应这一趋势,将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转移至北京,而其全球总部也转移到了亚太重心香港。
中国企业如何抓住“十二五”政策红利机遇,做好下一轮发展的准备?毕马威新晋中国区主席姚建华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未来五年,中国新兴产业将迎来海外上市高潮。
此外,中国企业在未来“走出去”过程中,他认为,将从简单的能源收购转向技术管理,因此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越大。专业调研、人员因素,是中国企业家需要重视的环节。
因中国机遇而转移重心
第一财经日报: 我注意到你的办公地点在北京,这是不是顺应了毕马威全球战略的一个要求?
姚建华:可以这样说吧,因为过去我们主席一般在香港,但是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我们处理的事务主要在中国,所以说基本上时间应该在北京。我估计我未来1/3多一点的时间在北京,1/3小一点的时间在香港,另外1/3的时间是在内地各地跑,还有在国外跑。
此外,我们全球主席,大概10月1日会搬到香港,所以这说明我们对亚太区和中国发展的重视。
中国市场容量很大,但也是一个培育中的市场,因为存量占比还是比较小,刚刚进入毕马威全球业务前十名之内,但中国将来发展很有潜力,肯定是一个从制造业向高端服务业转变的趋势,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商机。
在我们毕马威全球未来五年的七个发展策略里面,有三个以行业为方向,两个以产品为方向,另外两个以地域为方向,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另一个就是中国。
发展中国家包括很多,比如说印度、巴西、俄罗斯这些,中国单列出来,这体现了中国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行业主要靠的就是人员,毕马威中国以年均12%到15%的速度同比增长。
日报:我们看“十二五”规划中,中国重点布局的新兴产业包括能源、环保、生物科技、高端制造业、新材料和新汽车等,这些都在“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到,你怎么看待这些产业发展前景?
姚建华:这可以说是中国不可避免走的一条发展之路。因为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环境做了一定的牺牲,所以能源的节约、环保是非常有前景的。新能源的最新例子是,华能的新能源前段时间上市,这个也是我们刚刚做的。
由于毕马威是服务业,中国的发展前提在哪里,我们的机遇在哪里?我们能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审计、税务等方面的服务,来帮助他们发展。
从中国发展的历史来看,第一批是一些能源方面的企业上市,然后是电信企业,之后经历了银行改革,银行大量上市。我认为未来五年,是新兴产业上市。不仅会在中国市场上市,在国际市场也会很多。会有一拨新能源方面的企业,去美国上市。
根据这样的规律,我们会积极准备投入。华能新能源的案子,是我们业务的开始,才刚刚起步。
收购更是收购人员
日报:你认为中国企业未来“走出去”有何发展趋势?重点投资会在哪些行业?
姚建华:我想中国最先走出去还是能源方面。首先,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是出于中国战略发展中能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就是能源方面能做的和需要做的比较容易。比如买个矿,矿就在那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但是现在,中国所需要的不单单是能源,还有新的、较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等。这个比较困难,因为你去买一个企业,它愿意卖给你,很可能它本身就有一点问题。中国企业走出去收购这些产业的时候,相对来说要非常小心,究竟要买什么,可能会面对什么困难,都需要仔细分析。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去欧美国家,工会、人员、法律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不了解这些东西,所以这可能是现在“走出去”挑战更大的方面。
过去,你要买一个矿非常简单,但是,现在你要买产业、买工厂、买技术的时候,就要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因此需要更多调研,需要我们专业人员去协助。在工会、法律、税务等方面也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帮助。
日报:中国现在也在向产业链的更高端走,买技术、吸收更多的先进方法。这方面“走出去”会不会遇到更大的阻力和摩擦?
姚建华:要看是在哪些地方,老实说有些国家看似是民主国家,但是相对来说也是具有保护性的。比如美国,越大的收购保护程度越大,中小收购很普遍。大的收购比较困难,因为引起很多民众的关注。
做这些收购,当地政府也受到很多影响,比如说某个城市,你是否受到当地欢迎,如果在当地经营,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此外,外国的工会力量很强大。很多收购都牵涉到裁员的情况,工会担心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重要是好好利用当地的专家,帮助他做调研,讨论收购中会面临的问题。
如果要给收购环节做个重要性排序,我给企业家的建议是,重视人员。我觉得中国很多时候不太重视人员方面,很多国外的人也对中国不了解,担心中国人去会不会炒了他们。
我认为,每个行业,收购不仅仅是收购工厂、收购技术,更是收购人员,如果今天收购完了明天人就走了那就失败了。所以看人很重要。比如工资、人员的特殊性安排、收购限制等。其他都是可控的,一步一步都能走过去,但是人员却是重要且难控制的。
中国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
日报:你所服务的企业里,帮助外企“走进来”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分别占比多大?毕马威有没有专门针对企业的服务?
姚建华:目前来说,我们服务的客户中中外企业各占50%左右。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放,中国的监管机构和企业也在进行国际化的税务转轨,我们也在积极地研究包括“转让定价”这样的新问题。
中国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即使为了产业本身的改革和竞争,也需要融入全球并购市场。在金融风暴以前,大部分都是外企进中国。金融风暴前后,很多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这个比例大概是2:1,从我们服务方面来说,进来是2,出去是1,还是外资进入中国比较多。
毕马威也已经在积极做好这方面的应对工作。我们在35个比较大的国家,新建了一个网络,在35个相关国家里面要培养一部分当地华人,以便在中国企业到这些国家的时候帮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当地发展情况,以及财务方面、监管方面等服务。
这35个国家,是我们下一步全球战略的第一步。我们做了很多调研培训给我们35个国家的人员让他们知道中国企业需要什么,他们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帮助他们。所以这是我们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的一个举措。
我们这样做,是借鉴了之前帮助日本企业大量“走出去”的做法。三十年前日本的发展非常快,收购交易非常多。我们当时就是建立了Global Japan Practice,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位日本汽车公司负责人被委派到美国发展业务,第一天到洛杉矶,我们派人去接他,从第一天起,帮助他建立了北美服务中心。
一个日本企业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认识任何人不知道当地的情况,第一天到机场接他,帮他做这些事情,这显示了我们与客户的密切合作以及随时准备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中国企业也需要这样的协助,我们称之为hand holding。
日报:与日本、韩国企业走出去相比,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什么不同?
姚建华:首先从政策上来说,我不觉得目前中国有特别大的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我还没看到政策推动走出去以及在税务方面特别的优惠。这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集中在一些中大型企业。中国大型企业走出去是国家的大型战略,也是市场的需要。因为这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对企业发展和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日韩,企业“走出去”则是由于国内市场充分竞争、市场饱和导致的。
日本、韩国很多“走出去”的不是大型企业,很多中小企业已经走出去创造机会、寻求合作。但是,中国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因为中国资源有限,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没有能力走出去。如果有一天中小企业有需求走出去,说明中国已经发展得不错。
比如年初我去泰国,很多日本公司已经在泰国有业务,我们泰国公司也有一部分人员专门帮日本公司做事,但是还鲜有见到大型中国公司在那边有发展。企业的生存不只是在中国的市场里面,还有你和国外企业竞争,从竞争中学到东西,管理、产品、技术方面。这是下一步中国企业需要做的,或者说下一步市场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