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TOP

闫海峰: 打造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 南京亟待突围
2011-05-16 10:02:0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海平 【 】 浏览:310次 评论:0

核心提示: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体系中还缺保险交易中心。2010年江苏保费收入达1163亿元,这个全国数一数二的庞大市场然目前并没有一个保险交易场所。

进入到“十二五”,南京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想正遭受冲击。

目前,国内区域金融中心城市整体布局的大版图已初具轮廓和规模。除了国务院发文明确支持的上海、深圳两个“金融中心”外,国内“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经济中心城市已有数十家。竞争加剧,金融资源正在被分化和争夺。

而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南京的存贷款总额已被成都赶超,甚至在长三角区域内,金融规模优势也不明显,而考察金融中心重要指标“金融增加值/GDP”亦被杭州、苏州二市先后超越。

事实上,南京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率先提出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思想,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经济金融指标以及金融中心指数等方面成效并不显著。

如何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曾参与南京河西CBD金融中心建设规划设计的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闫海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21世纪》:南京金融发展近年来逐渐被赶超,你怎么看待这个话题。

闫海峰:南京说到底仍是个传统的老工业城市,因此在金融的发展上转型压力较大。

从我个人的观察角度看,是传统思维带来的约束较大。江苏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制造业,这在南京更加具备代表性,应该说,对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联度和认知重视不够。

比如,作为推动金融发展的政府鼓励政策,南京就不太足够。当然,南京缺乏超大的国际航运码头,且接受上海辐射的能力不如苏州等。

当然,如果算大金融的概念,南京的金融并不落后。

《21世纪》: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在哪里?

闫海峰:理论上看,长三角区域内建立3个金融中心,其中上海是世界金融中心,其他作为区域中心是可行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不影响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关键还是要找准方向,与上海错位发展。南京可以搞交易中心、财富中心和投融资服务中心等。

金融活跃是经济活跃的基础、经济强大的保障,是开放型经济稳定的直接体现,也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因此,南京必须通过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和跟进,使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21世纪》:在长三角区域内南京又将如何与杭州、苏州竞争?

闫海峰:金融中心的功能分三类,即全能型金融中心、功能复合型金融中心和单一功能型金融中心。上海属于全能型金融中心,能通过市场化交易形成的利率、汇率以及金融资产价格,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影响到其它市场的相关金融产品价格形成。

南京没到这个水平,发展区域金融中心还是要在发展与自身产业结构匹配的金融功能上下功夫。

可以利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机会,借助地处上海腹地这一区位优势,使自己成为次级金融中心,形成两个不同层次金融中心之间的功能互补关系。

在地理分类层面上,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更广,可通过金融机构的集聚和金融业务的区域辐射,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现在南京与台湾搞两岸金融示范区,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点。能否充分发挥宁台两地各自的金融资源优势,共同打造两岸金融合作的交易平台,这对南京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

《21世纪》:下一步南京应该在哪些方面寻求突破?

闫海峰:首先是做大做强金融规模。未来南京可以在保险交易市场、银团贷款和信贷资产交易市场等金融子市场建设方面寻求突破,可以将金融租赁等智力与资本密集型金融服务业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培育服务风险投资的相关金融市场和后台部门,吸纳更多的产业发展基金,甚至探索区域内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等等。

比如,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体系中还缺保险交易中心。2010年江苏保费收入达1163亿元,这个全国数一数二的庞大市场然目前并没有一个保险交易场所,为什么不可以在上海的基础上另辟一个呢?然后再尝试把金融交易中心平台的建设逐步扩展和延伸到其它领域。

57
Tags:打造 长三角 区域 金融 中心 南京 亟待 突围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南京快跑:目标区域金融中心城市 下一篇国内PE“对赌”调查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 © 1998 - 2019 www.qna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客服:263530350 微信客服:263530350 平台24小时服务电话:18625106695 标讯接收邮箱: nddnvjfd@163.com
网站名称:中国工程项目建设网 版权所有:如皋丝音贸易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1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