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城市如何以历史文脉为底色,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各地政府需要直面的发展命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市市长杨鲁豫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独家专访时提出,济南市将按照“两会”精神,发挥省会优势,搭建“双创”平台、保护泉城特色。
3月19~20日,本报记者赶赴济南对相关部门进行调查采访,进一步了解当地建筑产业化推进、“双创”平台打造以及泉城风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力图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提供更多的素材与思考。
今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因此,新常态下,城市经济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以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目前,作为建设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推进建筑产业化已经成为众多城市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从投资和消费双向拉动社会经济增长、促进行业发展水平提升。
3月20日,《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受邀参加济南建筑产业化专题会议,了解当地行业最新的发展状况。“建筑(住宅)产业化推进的过程就是一场斗争,是创新发展与因循守旧之间的斗争。”济南市建委主任、济南市住宅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田庄在会上强调,推进建筑产业化是济南市建委的重点工作,今年将力争实现新的突破,积极探索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济南模式”。
快马再加鞭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上宣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即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当前,建设行业迫切需要改变落后粗放的生产方式,依靠推进建筑产业化,促进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充分融合,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住建部陈政高部长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提高建筑业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抓紧制定支持政策,完善标准规范体系,以住宅建设为重点,以保障房为先导,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整体化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新跨越。
厚积薄发,势如破竹。作为国家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自去年开始,济南建筑产业化再次提速升级,进入发展快车道。
2014年7月27日,济南市市长杨鲁豫在中国(济南)住宅产业化发展大会上表示,加快住宅产业化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济南市将以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为契机,坚持把住宅产业化发展作为壮大实体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力争用3 5年时间形成千亿元级产业规模,打造全国住宅工业部品生产研发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集散地。
要使建筑产业化有序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尤为关键。2014年,济南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建筑产业化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的通知》、《济南市加快推进建筑(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给市场以明确的政策导向和鼓励措施。
全体系建设
推进建筑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明确的目标、可供操作的“施工图”以及高效务实的协作支撑体系。田庄告诉记者,目前济南市已经形成了推进建筑产业化的“一二三四五六”工作思路,正在积极探索“济南模式”。
围绕一个目标,打造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济南全力开展各项试点工作,突出产业培植,加强市场培育,力争未来3 5年形成千亿元产业规模,打造全国建筑工业部品生产研发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集散地。
突出两个重点,推进项目落实与园区建设。到2016年底,济南市建筑产业化建设项目面积占新建项目面积比例不低于30%,到2018年底不低于50%;同时,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建筑产业园规划。在园区内合理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建成大型建筑部品(件)生产、装备制造和产品研发基地,促进产业集群迅速成型,形成立足济南、服务周边、辐射全省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