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阿里集团发布了国内互联网科技企业首个碳中和行动报告。《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以下简称为“阿里碳中和报告”)从自身运营出发,主要针对数据中心能耗和电商业务中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规划。 阿里集团在该报告中提出三个目标: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实现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强度减半,率先实现云计算的碳中和,成为绿色云;用15年时间,以平台之力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
强绿色价值链
云计算是绿色低碳经济的数字基础设施,其本身的减排增效是实现绿色低碳经济的关键。数据中心作为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是能耗大户之一。
据绿色和平与中国工信部第五研究所赛宝实验室研究统计,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能耗约为1507亿千瓦时,约合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9485万吨。阿里碳中和报告中也指出,2020年阿里在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运营用电方面(即范围2)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为371.0万吨。
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绿色云端2021》得知,目前互联网企业采购可再生能源规模还未得到实质性突破。2020年,除秦淮数据实现5.05亿度可再生能源消纳外,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的可再生能源使用仍以较小规模的分布式光伏电站与市场化采购为主。为实现云计算碳中和,阿里集团在碳中和报告中承诺自2030年起阿里云计算电力供给将100%采用清洁能源。
2020年9月,阿里巴巴浙江云计算仁和数据中心开通服务。据介绍,该数据中心部署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液冷集群,数据中心的电源使用效率(PUE)可低至1.09。另外,阿里发布的搭载CPU芯片倚天710的磐久服务器-M系列,能效比将会提升50%以上,这一芯片未来会应用到数据中心。
国家气侯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会议上指出,目前中国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1.3倍,生产一个单位GDP需要能耗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0%至40%。他认为,通过云计算替代传统IT提升能效、数字化助力企业和城市管理和削减碳足迹,可以帮助实现降低整体单位碳强度的发展目标。
另外报告指出,2020年阿里集团的温室气体排放总共为951.4万吨。除了上述371.0万吨的范围2温室气体排放,还包括51.0万吨的阿里集团实体控制范围内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即范围1)和529.4万吨的在价值链上下游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即范围3)。
在物流运输、仓储设施、包装等环节,电商平台有着温室气体排放和固废污染的共性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阿里集团制定了相应规划,计划在2030年前,将所有自有短途燃油车辆替换成电动车,同时加速物流运输工具智能化,包括拓展电动无人物流车“小蛮驴”的覆盖范围,加速自动驾驶卡车“大蛮驴”的研发进度。
同时,阿里集团会在符合条件的业务场所发展分布式光伏,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有铺设条件的菜鸟物流园区全面完成光伏铺设,推动绿色园区建设。在绿色包装方面,阿里集团从2014年开始用电子面单取代传统纸质面单,降低碳排放。据阿里统计,智能装箱算法平均减少15%的包材使用,截至2020年已“瘦身”超过5.3亿个包裹。
除了常规的范围1、2、3碳减排,阿里集团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范围3+”概念,将碳排放的关注范围延伸到平台上的供应商企业和消费者,促进企业和消费者更清晰地认知自身减碳潜力。
开创性提出“范围3+”承担更大平台责任
2001年经济学诺奖得主,罗汉堂学术委员迈克尔·斯宾塞认为,数字平台将在三个方面助力减碳:一是平台企业自身运营和价值链的碳中和;二是平台的连接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人们的低碳消费;三是促进气候应对相关信息、数据和技术的自由流通。
阿里巴巴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委员、ESG部门负责人杨灵叶表示,阿里巴巴将在未来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和对新技术及创新模式的资源资金投入。
近日,明晟公司(MSCI)将阿里巴巴ESG评级从BB上调至BBB,与亚马逊等公司齐平。据了解,目前阿里巴巴已经申请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并计划提交方案申请加入“1.5℃企业雄心(BusinessAmbitionfor1.5°C)”行动。目前已经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的中国企业有京东物流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