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TOP

PE:谁能更长久?
2010-12-13 10:29:02 来源: 作者: 【 】 浏览:1330次 评论:0

【嘉宾主持】

沈南鹏:红杉中国基金执行合伙人

【嘉宾】

许小林:建银国际执行总经理

吴亦兵:中信产业基金总裁

马雪征:TPG中国负责人

刘昼:达晨创投董事长兼总裁

蔡蕾:昆吾九鼎董事总经理

中国的PE市场上有两类截然不同的机构,一种是以背靠着机构成长起来的GP公司,比如中信产业基金、建银国际等等;而另一种团队则是完全的市场派。从现在的状况看,从机构生长出来的机构似乎更有生命力。

沈南鹏:从长远看,这两类机构谁的生命力会更强劲?

马雪征:回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叫PE:首先是私募,其次是要做股权投资而不是在公开市场买卖股票。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机构背景的PE,比如GIC这样的主权基金,都是代表国家、政府去做投资的,他们内部也有非常好的投资经理。另一种所谓的机构,就是大的公司比如国企、私营企业成立的投资主体,我认为不应该把它们叫做PE,因为钱不是通过私募得来的。更确切地说它们是投资集团。

为何在中国PE会分成机构背景和市场化生长起来的两种类型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还是一个政府指导性很强的国家,大量的国企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下发展起来,使得有很多机构需要把累积的利润拿来做投资。其次则是由于这个市场的不成熟,不仅是LP的不成熟,GP群体也不成熟。不成熟的LP群体对选择经理人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许小林:未来五年十年,我们可以预测从机构中生长出来的GP机构会有很大的生存能力。举个很简单的道理,建银国际旗下的人民币基金规模已经将近100亿了。在个人信用状况相对不理想的中国,LP把这100亿交给建银国际有多少原因是因为我们是建设银行旗下的投资机构,又有多少比例是因为这个团队?

我自己主观判断认为,机构的因素占到了90%,只有10%是我们团队的贡献。现在很多投资人尤其是国企投资人,他们对资金的安全性考虑是第一位的。由此他们自然会认为交给我们这样的国有机构会相对安全。当然这也不排除会有越来越多LP喜欢找明星投资人。

刘昼: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GP的在未来会是以机构为主还是会以市场化组织为主。我认为这两种模式在现阶段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发展条件。原因何在?首先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任何发展形式都是可能的。

但若要说哪种模式的生命力更强,我还是倾向于市场化组织。因为机构背景的GP惟有在机制上得到很好解决,才可能健康生存。因此这还要看改革的力度,但在机构背景的GP组织中要突破股权激励,难度还是很大的。

沈南鹏:那么在未来这两类基金会否共存?或者说得更坦率些,在PE市场会否也出现如证券投资基金市场那样,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两分天下,但公募基金为主导?

马雪征:未来这两种组织形式,我认为一定是共存的。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中国私募股权基金领域会如何发展,我觉得最关键还在LP群体以及GP群体的成熟。这两个群体的成熟,会使得未来其在私募股权投资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那样无论是否是从机构中生长出来的GP,才能做好真正意义上的私募股权投资。

蔡蕾:从目前的情况看,机构背景的GP和市场化发展起来的GP之间的竞争确实很激烈。我觉得具体项目作为案例,当时我们曾看过一个企业,就是因为我们没法在后续给予其持续的贷款支持,就被其他机构背景GP抢走了。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中国的PE发展还处于初期,无论是股权投资还是金融资产管理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各类机构在其中也各有各的发展空间。各类机构从很大意义上说仍是以合作为主;惟其如此,本土的股权投资市场也才能更健康的发展。

沈南鹏:这两个阵营要保持各自的持续竞争力,在内部治理结构、激励机制上要做怎样的设计?大家都如何考虑这个问题?

吴亦兵:我个人认为有机构背景的PE有先天的优势,但长期的竞争优势则有赖于GP以及其团队的真正成长。中信产业基金的目标就是能从PE市场中脱颖而出,在这个市场中无论从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都能抛开我们的机构背景。而如果要真刀真枪地进行竞争,所有的GP机构都必须有适应这种竞争的能力,天生的优势并不能永远起作用,还是要好好锻炼自己的。所不同的只是,我们这种机构背景的GP就好像是基础比较好的孩子而已。

从基金管理者角度来讲,我们觉得这种竞争力来源于我们的机制:首先是独立进行决策的机制,也就是说作为GP公司股东的机构不会干涉我们的投资策略。任何一个机构背景的GP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我觉得都会出现偏差。另外还是得花更多的精力打造内部的文化、内部的决策流程。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许小林:如果机构背景的GP机构不能解决好人才激励难题,会面临很多问题。再过三五年当我们这样的GP机构开始有大量的项目退出时,市场名声就会有泾渭分明的变化。如果团队解决不了激励问题,人才一定会向市场化机构流失。人员流失,也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

马雪征:其实无论是机构背景的还是其他性质的GP,它们都是投资决策的主体,而LP是没有决策每个单项投资的权力的。如果真能这么做,无论GP是否有机构背景都没关系。

这就取决于这两个群体的成熟。从LP角度看,成熟的LP不会在一个基金中一家独大,因为一两家LP占据基金绝大多数份额的情况,既不利于利益分配,对投资决策甚至签合同都会形成障碍。所以成熟市场的LP对资金的投放都是相对分散的,大家都不想把鸡蛋搁在一个篮子里,这倒推回来又形成了一个成熟的LP群体。

沈南鹏:我感觉市场化的GP机构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国内大多数的GP,无论是机构背景的还是市场化背景的,存在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如果做了五年、十年之后,第一代创始人逐渐精力不济,或者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到那时团队里的新生力量会否继续留在这个GP里,还是会更有动力跑去外面?

也就是说,市场化的GP机构和机构背景的同行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甚至我们面对的可能会更严重一点。怎样才能让有也业绩的、年青投资人在团队里逐渐拥有更多话语权?怎样解决GP团队内部的传承?我想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很多GP机构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195
Tags:能更 长久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寻找竞争力:三问PE增值服务 下一篇前11个月基金业绩出炉:华商盛世..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 © 1998 - 2019 www.qna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客服:263530350 微信客服:263530350 平台24小时服务电话:18625106695 标讯接收邮箱: nddnvjfd@163.com
网站名称:中国工程项目建设网 版权所有:如皋丝音贸易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18697-1